智慧交通与安全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智慧交通与安全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主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应对极端动力灾害、滨海恶劣环境和城市群高效率协同的重大需求,通过建立重大工程灾害防控新理论、提出智慧感知和韧性结构新技术、研发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材料和装备,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信息化和韧性化,实现安全运维,为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需求和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同时,围绕国家新基建战略需求,开展成果转化和创新孵化,培育和促进人工智能交通、智慧交通设施、建筑智能制造、高端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心研究领域涵盖桥梁、隧道、道路、轨道、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健康感知、损伤诊断、病害治理和安全防护等。以智能为手段,安全为目标,凝聚四大研究方向:(1)多源信息智慧感知、预测与智能化信息系统,(2)多场耦合作用下基础设施性态评价与智慧诊断,(3)多因素条件下基础设施长期性能保持与提升,(4)多动力灾变防控新型材料结构与韧性技术。

健康感知—多源信息智慧感知、预测与智能化信息系统:针对滨海环境下交通基础设施病害成因复杂,灾变难预测等问题,研究抗干扰、耐腐蚀的智能感知新装备,结合多元信息协同和大数据预测等技术,基于5G和工程互联网搭建智能化信息系统,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维管理提供深度、智能的触觉。

损伤诊断—多场耦合作用下基础设施性态评价与智慧诊断:针对多场耦合下结构隐蔽病害难以探测的问题,探索病害发展机理,研发表面及隐蔽病害检测新装备,开发病害评价和诊断新方法,实现结构损伤的智慧诊断。

病害治理—多因素条件下基础设施长期性能保持与提升:针对多因素长期作用下交通基础设施结构服役寿命短的问题,展开多环境因素作用下的结构劣化机理研究,探索性能退化、病害演化与减寿的科学规律,开发结构病害自修复的新材料与新技术,保持和提升重大交通设施的服役寿命。

安全防护—多动力灾变防控新型材料结构与韧性技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高风险及高性能需求,研发具有生态、绿色和高性能特点的新材料,抑振控制新技术,高韧性新结构,以及智能建造生产和施工的新装备,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结构韧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领军人才:杜彦良院士

学科带头人:邓军教授

学术带头人:汪大洋教授

办公地点:海丝知识中心B4栋3-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