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广州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隶属于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2010年获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两个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确立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目标,紧密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市的战略定位与产业需求。广东位居电子信息制造业前列,尤其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在知识源头和人才储备及产业支撑等方面均有巨大的社会需求。本学科产学研合作广泛深入,与珠三角电子信息相关企业联系紧密。逐步形成了无线网络与移动数据、智能信息处理、下一代网络与安全和人工智能等方向,依托综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和多个学科硕士点优势,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结构优势和本、硕学术型与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现在校研究生50余人。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26人,实验室技术人员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另有校外硕士生导师10人。专任教师中约90%具有博士学位者,其中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珠江科技新星1人。此外,拥有双聘院士1人。

本学科拥有广东省现代视听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广东灯光与声视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教育厅)、广州市信息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市科创委)三个科研平台。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省科技厅科技项目等纵向项目50余项,总经费约2000多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100余篇。

本学科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集中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传感与物联网、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方向。

1)通信与信息系统:以无线和移动通信技术及其系统设计和应用为主,主要包括:5G/B5G移动通信技术、宽带无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移动边缘计算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无线大数据技术、压缩感知技术等。本方向的特色:考虑计算、存储和通信三维资源整合后的创新通信技术,综合考虑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及应用的完整通信技术体系。

2)信号与信息处理: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相关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工作,主要包括语音信号处理、通信声学、音效处理、音视频与艺术照明工程、电声器件应用与开发、机器语言/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本方向的特色在于将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与声光学、通信等相结合,实现应用性强的信号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和系统。

3)无线传感与物联网:研究领域为现代感知与传感技术,主要包括智能感知与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城市物联计算与智慧城市等,本方向的特色在于利用创新的感知与物联技术、嵌入式系统,面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城市物联与智慧城市,设计创新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4)电路与系统:主要包括嵌入式系统、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光通信器件与集成芯片、功率电子等方向。嵌入式系统以DSP、ARM、FPGA等为技术手段,以现代通信、现代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现代传感器技术等为基础,开展可实现信号检测、处理、识别和控制的智能系统研究和开发。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方向研究领域包括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电路测试,集成电路设计方向主要包括数字、射频与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等,同时进行纳米尺度的、低功耗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的研究;集成电路测试方向主要包括集成电路测试方法学与可测性设计、集成电路可靠性等,同时开展集成电路硬件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本方向的特色在于,以人脸/语音/指纹等信息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发能应用于公安/防恐等领域的嵌入式系统与智能化设备,将集成电路与宽带通信系统相结合,为宽带通信提供单芯片SoC技术解决方案,设计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IP核,将集成电路与智能系统(网络)安全相结合,为物联网等应用领域提供芯片级安全架构与系统解决方案。

5)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现代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等课程为理论基础,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C和Matlab)和并行计算(GPU)为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对图像、视频和医学等信号进行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等科学研究的能力,面向视频监控,图像检索、医学图像和脑机交互等领域培养学生开发和设计基于云、计算机或高性能处理器等平台的智能分析系统的能力。该方向研究特色为视频中人物行为智能分析、视频人物重识别、人脸检测与识别、医学图像智能分析和脑机交互设计等。